纵览近十年的高考考试英语考试试题,其体现了命题者与时俱进、看重考查高中英语学习者口头交流能力和通过阅读获得有价值信息能力的指导方针。 在现在考核资源有限、考生数目庞大的状况下,不可能用考查信度最高的听写、翻译等方法来认识考生的水平,命题专家需要克服“客观题”的局限以让高校遴选出出色的人才,其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值得一定的。当然,剖析历年考卷,特别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国统考试题,大家也需要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当令进行改革和健全。 革新命题思路,着重考查考生应用能力 从文体这一角度来讲,十几年来的书面表达题考查得还是全方位的。其中包含了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而且还需要考生将说明、叙事、议论同信件、广播公告(实用文体)结合在一块,命题专家们可谓用心良苦。但在命题思路的革新、应用文的选择、考试试题中场景的设置,热门问题的甄选等方面,笔者觉得将来还需要继续健全。 1996年的书面表达题需要考生为申请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而写一封像求职信的自我介绍,2007年则需要考生写一封短信,描述一下自己理想中笔友的条件。考试试题看上去差之千里,其实考生在描述人的特征时,遣词造句是容易前后套用的。描述能力是口头和书面表达方法的基础,为了防止教师压题、学生“背模板”、“套范本”的势头,切实提升考生的表达能力,需要革新命题思路,遏制考生在模板的帮忙下,“以不变应万变”地应对作文和口试。 1994年以来的高考考试英语书面表达题中,除去在1994年需要写一篇广播公告和1998年需要写一篇参观农场后的日记外,其余都是信件模式。命题者旨在以信件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描述能力,尽管一些大城市的初中生已有不少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但对绝大部分的普通初中生、甚至他们的老师来讲,如此的机会极少。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彼此之间常常用英语互相写信,平时加大课堂练习,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注社会现实,锤炼考生思维表达能力 事实上,语言并无“有用”、“没用”之分,但语言的确有符不符合“真实世界”的差别,这使得一些话语虽然没语法错误,但在某个场所用就看上去多余。2005年的作文题假定考生“正在英国牛津参加短期语言培训,计划星期天去伦敦旅游”。考生注意到了网络上的一则旅游广告,可是广告中的一些具体信息不清楚,“请给该旅游社发一封邮件,询问有关状况”。这个题目看上去时髦,但在日常,网络广告提供的信息比报刊、通知牌、电视广播中的广告提供的信息全方位得多。外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也不可以忽略生活知识,而且还需肩负起传授西方文化入门知识的担子来。 笔者在高校教授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无论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少只不过将英语教程当成记词语、学语法的渠道,而不可以通过出色的范本学习常识、获得信息,并借用这类有用的常识和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锤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反观高中英语课本,实事求是地说,甄选的文章不只语言规范准确,而且内容丰富,能深入浅出地帮助初中生在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切身感觉到学习外语的快乐。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将高考考试书面表达题紧密地与高中英语课本联系在一块,也涉及文化、地理、环境、健康、社会等话题。除此之外,除去需要考生通过信件进行描述说明以外,还应该加强对议论文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 高中生对“爸爸妈妈是不是应该管束孩子”、“是不是应该取消考试”、“初中生是不是早出国留学好”等话题都有着比较深刻的考虑。而这类话题,用粗浅的语言也能进行论说,非常重要的是,这类话题不只学生们有话可说,而且通过察看思索,有理有据地发表怎么看、讲解看法是一个人一生之中受用不尽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可喜的是,命题专家们在2001年、2002年、2005年紧贴社会热门选择了“中小学生减轻负担”、“公园景点收费”、“外国人参与中文才艺表演”等热点话题。